新闻中心

移动即时通讯之争:用户关系管理中枢

移动IM作为工具本身所创造的收入并不足以使各大运营商、手机设备商、互联网巨头和软件巨头们虎视眈眈。但他们看好的,是即时通讯软件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以及对整个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这才是真正的大生意。

在这里要回归到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上去。为什么会有移动即时通讯的存在,甚至为什么会有电话和手机的存在?其核心原因还是人们有沟通的需求。而移动即时通讯、电话、手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满足人们沟通的需求的。区别就在于电话满足的是人们的固定的沟通需求,手机满足的是人们移动的沟通需求,而移动IM满足的则是人们移动的免费的实时的沟通需求。单单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免费”这一个词就足以胜过千言万语了。

如果更细挖一点,我们就会发现移动IM的优势其实在于满足的是人们沟通的介质的需求。移动即时通讯之所以比电话和手机优越是因为它作为一个人们的沟通“渠道”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同为沟通渠道,我们是否一定会因为“免费”而使用移动IM而放弃打电话和发短信呢?答案是不一定。

让我们更深一步去探讨。其实电话和短信背后并不单单只充当着沟通“渠道”的角色,在“渠道”的上游,它们还有一个用户关系数据库(通讯录)做支持。所谓打电话和发短信其实有几个环节:打开通讯录(用户关系数据库)——搜索联系人(搜索用户)——选择通讯方式(选择打电话还是发短信,还是使用其他传输介质)——实现通讯(打电话或发短信,以及其他形式)。探讨到了这里,我们会发现,其实打电话和发短信等行为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行为发生前的人们忽视了的那个用户关系数据库环节。手机的核心价值其实不在于它是一个传输介质,也不在于它是一个通讯工具,而在于它是一个用户关系的管理中枢和分发渠道。

通过这种视角在回过头来看移动即时通讯,移动IM的意义其实应该承担的是用户关系的管理中枢和分发渠道的角色。事实上,现在的移动IM在这两方面都做的还远远不够。从分发渠道来看,目前的移动IM仅仅是安装了自身软件的两个用户之间的通讯平台。米聊用户和米聊用户才能通话,微信用户和微信用户之间才能交流,目前仅有中国移动的飞信等少数几家才仅仅做到了飞信和网内短信互通等,但这也是远远不够的。而真正的作为一个分发渠道,要实现的是一个一站式分发平台,至少在用户类型的覆盖上要覆盖所有主要类型的用户。而在用户关系的管理上就更加重要了,用户关系管理不但要充分利用移动IM自有的用户通讯录,还要接管过来传统的通讯录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能和各个分发渠道实现无缝对接。

归根结底,移动即时通讯不仅仅是一个自身软件和自身用户之间的沟通工具,更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和多样化的信息分发渠道。目前,移动IM的优势仅仅体现在强大的单个渠道的信息分发上,离一站式沟通平台的必然方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单纯的想保持自己单个渠道的信息分发优势,短期内是可以实现的,但长久来看,必然要被更先进的模式所替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而移动IM厂商们一旦控制了手机的综合性用户关系管理中枢和多样化的信息分发渠道,不但可以替代掉默认的通讯录,而且也可以真正衍生出更多的增值性应用。大家可以回过头来想想,PC时代的腾讯不就正是这么做的吗?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要实现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和多样化的信息分发渠道只有移动即时通讯这一条路吗?当然不是!移动IM走的是先通过强大的单个信息分发渠道来抢占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然后通过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再延伸出更多的信息分发渠道来实现移动社区化梦想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建立一个强大的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然后导入多样化的信息分发渠道呢?这么做的代价,比选择竞争激烈的移动即时通讯之路的代价要小的多的多了。(关于更多详情,请参考Tech2IPO之前的文章后通讯录时代:静悄悄的产业链颠覆战,该文也可以作为本文的延伸阅读。)知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忠告说:社交是通信,社区是媒体,这点不搞清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逻辑冲突。所以,不管你是在做移动IM,还是想做一个综合性的用户关系管理中枢,是做社交还是做社区都是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不过,对于移动即时通讯以及所有的致力于在“用户关系”上做文章的厂商来说,一旦踏上了做关系型产品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边缘化,要么成为核心。抢占行业老大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发表人:unmsg 来自:联信UM企业即时通讯软件官网 发表时间:2012-07-02 ]